王笳慕,號“青鹽”。知名藝術策展人、書法家、當代藝術鑒賞家、社會活動家。

自幼學藝,擅長行楷、隸、篆多種字體。尤以行楷和撰寫匾額見長。

2011年畢業(yè)于上海政法學院。

2011至2014年,以“西部計劃”志愿者身份,服務于西藏自治區(qū)法律援助中心(拉薩市城關區(qū)法律援助中心)。在藏期間,深入機關、社區(qū)、學校、企業(yè)、寺廟等,為群眾送去貼心的免費惠民法律服務。因其首倡設立西藏自治區(qū)首個常設的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專門機構,并熱心青少年成長事業(yè),被評為“西藏自治區(qū)西部計劃優(yōu)秀志愿者”,并獲頒“中國青年志愿者銀質服務獎章”。個人事跡被載入《拉薩城關年鑒》,并被西藏日報、中國青年網等主流媒體報道。

2017年,組建文德智庫。主辦策劃“藝術與法律”主題講座,任主持嘉賓。

2018年,主持策劃“文德兼修——中國藝術品投資與收藏中外嘉賓論壇”。

2019年,策劃“文德杯——藝術的種子”專題書畫展,為小小藝術家提供綻放藝術色彩的舞臺。

2020年,赴英國倫敦、伯明翰、普雷斯頓、利物浦、曼徹斯特、愛丁堡等地,交流學習藝術鑒賞與藝術展會運營。

同年秋,在金長安大廈策劃舉辦以“書道”、“花鳥畫”、“山水畫”、“非遺手工技藝”等為單元主題的“星火——原野:新時代書墨丹青”藝術展。

2022年,組建文德藝術空間——藝術與家族傳承專業(yè)咨詢委員會。

一直對王笳慕這樣的藝術家很好奇,他是法律專業(yè)出身,又走上了藝術的道路。他是怎樣走上藝術之路的,他的藝術觀是怎樣的,我們帶著諸如此類的問題,對王笳慕進行了一次深度的藝術專訪:

Q:我們注意到,您是學法學出身,還曾經到西藏做過三年法律援助并因為出色的援助經歷而受到嘉獎。為什么進入藝術這一行呢?

答:我從小喜歡傳統(tǒng)文化,喜歡看書,也喜歡書法,小時候在爺爺的熏陶下練毛筆字,顏真卿的、歐陽詢的、趙孟頫的都練過,寫得不好,但喜歡寫;后面也學畫畫,畫得不好,但喜歡畫。特別喜歡粉筆畫素描,最喜歡畫的形象是岳飛,因為那時候家里好多岳家軍的連環(huán)畫,我經常把家里每扇門上都畫上我喜歡的人物形象。

關于為什么進藝術這一行:主要還是因為喜歡。喜歡是最大的動力。喜歡藝術化的生活方式,不想活得那么現實。腦子里總還是有夢、有浪漫。同時呢,確實覺得做藝術,不管是創(chuàng)作、還是做藝術運營策劃,都是很酷、很開心的事。

關于我的法學背景,其實學法律與學藝術是相通的。法律強調規(guī)矩;藝術雖然強調想象力,但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卻需要功夫和規(guī)矩。因此,也算是萬變不離其宗吧。更重要的一點,法律和藝術,都不外乎人情。不通曉世事人情,這兩個行當都干不了。

Q:您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怎么看?

答:2000年-2008年奧運會前后,似乎是藝術市場好的時候,中國藝術在西方也有一定的市場,但感覺中國一直沒有把最有文化的階層開發(fā)成藝術收藏家。

所以,我也經常跟朋友們聊,這種狀況展現出了一種極致的錯位文化財富的錯位。以致于當藝術市場全面步入商業(yè)化發(fā)展階段的時候,藝術收藏很快就變成了一種純投 資理財,或金融投機行為。疫情過后或許是一個重新調整機會。就象中國老說講:物極必反。有些東西壞到了極致才會向好的方向轉變。人們會逐漸建立起一套理性、客觀的收藏理念。長期看,藝術品市場穩(wěn)定持續(xù)上漲是一個大趨勢,這一點毋庸置疑。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幾塊、幾十塊、幾百塊,到現在幾十萬起甚或上億、數億——這本身已經很能說明問題。最 大的問題是,我們要把真正的好作品篩選出來奉獻給藏家們。

Q藝術的商品化對藝術創(chuàng)作有影響嗎?怎么看待藝術跟錢的關系?

答:對于真正的藝術家而言,藝術商品化對藝術創(chuàng)作沒有太大影響。掙一些錢改善生活,無可厚非——因為我們知道,生活還是很難的(我們畢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要吃要喝要生存,就得花錢)。優(yōu)秀的作品、有誠意的作品去感染受眾——這才是藝術家需要關注的。至于藝術商品化帶來的名和利,那都是附屬品,都是隨后跟上的東西。

我們這一代經歷著巨大的金錢泡沫,名利似乎是當前游戲規(guī)則下的最重要的目標,藝術商品化的意味確實已經很明顯了。但說到藝術與金錢的關系,我相信,對于真正的藝術家而言,跟錢沒關系。自始至終,只要他們創(chuàng)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帶著誠意創(chuàng)作和奉獻的、都是問心無愧的,那錢的多少,并不影響藝術本身的價值。藝術家也需要不斷提升修養(yǎng),提醒自己不要為名利所惑。“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自己的心魔,需由自己去破。

當然,對于一件收藏品而言,它帶有一定的投資資產屬性,這種情況下,收藏者本人不可能不關注收藏品的市場價值(也就是與錢的關系),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如果真正有藝術功底的作品能夠得到市場的正反饋,那就是皆大歡喜的結果;如果不是,那代表市場機制并沒有將真正的好作品篩選出來,那就需要像我們這樣的專業(yè)機構和專業(yè)人員,去挖掘、去推廣??偟膩碚f,藝術需要不斷面對現實,但也需要不斷超脫現實,才能夠趨近于人們希望的狀態(tài)。

Q中西藝術作品的對比和融合從近代就作為中國藝術界一直在探討的話題,影響了很多人的創(chuàng)作,您怎么看中西的融合問題?

答:中西融合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全球化之后,以及如今VR虛擬空間都出來了,我覺得文化已經不專屬于住在那個地方的人了,包括書法、繪畫、音樂、雕塑、建筑、攝影等在內的文化產品是屬于全世界的。

藝術在當代要繼續(xù)向前發(fā)展,仍然離不開中西文化交融胡進這樣一個核心精神。中外藝術互相交流,除了在藝術技巧和技術層面,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上、認同上和情感上的相融。

不是誰要擊倒誰,而是彼此雙方——要看到彼此,從而相互助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來自于自我的民族性如果能夠發(fā)掘出“真、善、美”,那它一定是藝術的、高級的、遲早要受到認可和尊重的。國外的梵高、莫奈,國內的八大山人、李可染、陸儼少、吳昌碩等前輩都是吾輩值得學習的藝術大家。雖然他們生前的際遇各不相同,或落寞、或騰達,但無論身處何種境地,他們都全身心投入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將生命與藝術融為一體,這種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學。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個理性與感性、現實與理想等不斷趨向統(tǒng)一的過程,持續(xù)的藝術實踐、藝術交流才能讓我們對藝術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Q:您認為藝術有沒有一個確定的評價標準,如果有的話,這個標準是什么?

答:藝術品的價值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無形價值”,另一方面是“有形價值”。所謂“無形價值”,指精神層面的價值,比如欣賞、共鳴、心動、享受藝術的美好和震撼等;所謂“有形價值”,即藝術品的收藏價值(或叫市場價值),甚至包括衍生品價值。藝術品跟別的東西不一樣,別的事物,是先有“實”,后有“虛”,而一件藝術品,則是“先虛后實”:是先有“無形價值”,才有“有形價值”,才值得收藏。

所以說,藝術品的評價標準是可以有的,其唯 一標準就是收藏者的共鳴與心動。沒有收藏者的共鳴與心動,其作品只能淪落為一般商品,也是大家常說的“行貨”。因此,能引起收藏者共鳴,能觸動收藏者心靈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Q:您如何看待傳統(tǒng)與當代、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您認為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

答:傳統(tǒng)與當代,同屬一條大江大河,那就是“時間之河”。河還在,水還是水、還在流動。若水變成其他物質,如汽油,那就不叫河,叫“油田”了。因此,傳統(tǒng)與當代的本質不變,變的是形態(tài)。這就如同一條河的流水,其形態(tài)可千變萬化,可靜水流深,可水花四濺,可平靜如鏡,可洶涌澎湃,可細水長流,可奔騰不息等。

同樣的,傳統(tǒng)藝術與當代藝術,其本質是不變的,兩者反映的都是人類的精神寄托,都是在藝術的媒介上進行精神表達及精神詮釋。藝術的表現形式、表達方法、呈現途徑是與時俱進的,如當代藝術筆墨、數字藝術等的呈現方式是新穎的,是傳統(tǒng)所沒有的。所以說,傳統(tǒng)藝術與當代藝術的本質是不變的,變的是呈現形態(tài)。有關繼承與創(chuàng)新,每條河流都有其源頭,藝術長河也不例外,有其傳統(tǒng)因子,那么傳統(tǒng)需要繼承嗎?我認為,我們需繼承傳統(tǒng)藝術中的“基因”,何為其“基因”?就是藝術作品之外看不見的功夫、學識、修養(yǎng)、觀察力、慈悲心等,以及文、史、哲、美學等含的一切營養(yǎng)。當然,我們除了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還應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表現方法與呈現手段等,尋更好表達個性的藝術語言。

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最重要的當然是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務求完美。由此也牽涉到了一個現實問題,你的身體是否自有?時間是否自由?財務狀況是否自由?或者是否無憂?如梵高,他生前只賣出去一幅畫,但他從不擔心衣食費用、顏料費用,因為其背后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弟弟為他提供生活保障,他是屬于財務無憂狀況。因此梵高可以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地進行創(chuàng)作,且保持自然和真誠,這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最可貴的品質。但并不是誰都能如此幸運,該過的生活還得過,該放的還是得放,同樣,該面對的仍然得面對。

Q:藝術有什么樣的功能,在你看來,藝術和設計又有怎樣的區(qū)別呢?

答:我認為藝術家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那個人,他們既不是醫(yī)生也不是記者,他們不一定有能力解決,甚至并不知道問題的準確答案。

藝術只是提出一個問題。但是看到這些問題的人,其實是會試圖去尋找答案的。

尋找答案的過程,其實就是感受藝術力量與美的過程。

好的藝術作品通常會提出一個問題,直指人心。其實這也是藝術和設計邏輯上的區(qū)別,藝術是提出一個問題,設計是給你一個答案。

藝術不需要標準答案,藝術就是千人千面。就是要帶給人獨立的觀點、遐想甚至爭議,沒有遐想與爭議的藝術不是藝術,沒有觀點、遐想與爭議的藝術家不是藝術家。

Q:那您覺得您是藝術家嗎?為什么?

答:我覺得,是。我對藝術有自己的觀點。但仍需不斷努力。謝謝。

感謝王老師分享您的藝術觀點,謝謝。

責任編輯:whyb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