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句容市法院接到了兩份行政訴訟起訴狀,與以往任何一起“民告官”官司不同的是,這次的原告方是4名來自東南大學法學院的大二學生。
為了參加一項學術競賽,他們從去年底開始著手調查“萬頃良田”這個課題。在調查過程中,四人發(fā)現論文所需要的政府信息缺失,便致信句容市國土局和句容市后白鎮(zhèn)鎮(zhèn)政府,要求公開句容市后白鎮(zhèn)“萬頃良田”工程中所涉及的拆遷批文、安置補償所依據的文件等,但未能如愿。于是,他們一紙訴狀將對方告上法院,至于是否受理,法院目前尚未給答復。
新聞背景
大二學生調查“萬頃良田”
去年年底,“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將要開始海選。消息傳到東南大學后,不少有想法的學生便開始籌劃起來。蘇琳、翟潤方、孫提川、楊帆是法學院大二學生,四人是同班同學,平時關系不錯,經常聚在一起探討法律問題。
一番合計之后,他們寫下了一個讓老師顧大松都感到驚訝的課題——《關于蘇北蘇南農村宅基地非征地拆遷模式的調研及比較分析》。孫提川說,拆遷領域的法律問題正是顧老師的強項,他們幾個同學聽課時都比較感興趣,“我們注意到最近幾年江蘇正在實施‘萬頃良田’工程,就想自己實地調查,看看這個工程究竟做得怎么樣。”之所以剛開始將拆遷模式定義為“蘇北蘇南”,孫提川的解釋是“假設兩地存在不同”。他承認,后來在調查時發(fā)現差別并不大,之前的假設有先入為主的因素。
老師顧大松表示,“萬頃良田”工程涉及到對農村宅基地房屋的拆遷,屬于非征地拆遷行為,目前相關法律法規(guī)缺失不少,這個課題對大二學生來說顯得有些艱深。“他們找到我,把要進行實地調研的計劃擺給我看,我感到很驚喜,知道他們決心很大,就贊成他們搞下去。”隨后,顧大松幫學生們找到院里說明情況,院里馬上同意,不但開具了介紹信,還同意報銷路費。
從去年年底開始,四人就張羅開了。他們先是到處查詢資料,確定研究范圍,接著設計研究的框架,包括調查對象、調查方法,設計調查問卷,還通過多個渠道聯(lián)系,確定了豐縣、句容和武進三個調查地點。今年年初放寒假后,他們也沒閑著,而是繼續(xù)在網上溝通,力爭把方案做得更好。
2月份開學后,調查正式開始。學生們先后去了句容市后白鎮(zhèn)、徐州豐縣、常州武進等地。在整個調查中,學生們與被征地村民近距離接觸,用筆、問卷和相機記錄下了很多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