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與朱明國、肖志恒、林雄、梁偉發(fā)、徐少華5位省委常委以“共議社會建設、助力幸福廣東”為主題與網友進行了在線交流。(據南方日報7月5日)
這是汪洋同志就任廣東省委書記以來連續(xù)第4年在線與廣大網友交流。汪洋同志給人的印象是風趣、幽默,但又不失嚴肅。汪洋同志通過網絡“問政于民”的做法很好,值得推廣和借鑒。
汪洋同志作為省委書記,可謂日理萬機,為何還專門抽出時間來與其他四位省委常委同志在線同廣大網民交流?從筆者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網絡問政”是新時期新階段繼續(xù)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現實需要。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指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理念,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對待群眾的根本態(tài)度和領導方法,是黨的群眾觀點的具體化。這條路線,是經過革命戰(zhàn)爭與和平建設實踐檢驗過的正確路線,必須一以貫之地加以堅持。而網絡,作為當今最普及的通信工具之一,是了解民意、傾聽群眾呼聲的有力渠道,快捷又及時。在新時期新階段繼續(xù)地堅持群眾路線,就不能忽視“網絡民意”。因此,重視“網絡問政”是新時期新階段繼續(xù)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現實需要。
其次,“網絡問政”是現階段科學管理社會的內在要求。胡錦濤總書記在談到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時強調:“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是繼續(xù)抓住和用好我國發(fā)展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推進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政府如何履行好管理社會的職責?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是關鍵。只有真正了解人民訴求,傾聽百姓呼聲,政府才能知道民所想、民所求。這幾年各地政府“網絡問政”的實踐證明:網絡已經成為民眾表達訴求的重要場所。“虛擬社會”同“現實社會”的良性互動,架起的是政府和民眾的溝通之橋、信任之橋。唯有政府和民眾的溝通順暢,才能進一步地促進社會和諧,而社會和諧是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的前提。
再次,“網絡問政”展現出黨委和政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度量和氣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代表,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我們黨除了人民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黨的各級干部,對待百姓的意見、建議、訴求,都應該是樂于接受的。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應該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網絡問政”。正如汪洋同志強調的那樣:“以更開放的視野、更平等的心態(tài)、更寬廣的胸懷和更強的接受批評、監(jiān)督的承受力,通過網絡匯聚民智、聚集民力,了解民情、排解民憂,努力啟迪思路、汲取營養(yǎng),解決問題、改進工作。”推進“網絡問政”的有序開展,彰顯出的是黨委和政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度量和氣魄。
最后,“網絡問政”是規(guī)范社會秩序、理性表達訴求和意見的有效途徑。當代中國正經歷著空前廣泛的社會變革,這種變革在給我國發(fā)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有了問題,就需要去面對;有了矛盾就需要及時解決。妥善處理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將各種社會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是黨和政府必須重視的大課題。建立規(guī)范的社會秩序、形成理性的表達途徑,是進一步地推動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邁上新臺階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面。網絡,是當今時代社情民意表達最集中的場所,呈現觀點鮮明、意見多元化、反應及時的特點。“網絡問政”開啟的是政府和民眾理性對話的大門。“虛擬社會”秩序井然,必將對“現實社會”規(guī)范秩序的建立產生重大影響。
“網絡問政”的良性發(fā)展,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同廣大人民的共同努力。官員網絡問政,能夠開拓傾聽人民呼聲和利益訴求的新渠道,也是官員自覺接受社會監(jiān)督的有效途徑。百姓網絡問政,能夠及時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建議,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