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信息時代,網絡無處不在,人們時刻置身網絡之中。中國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網民群體,目前接近4億人的規(guī)模。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全面普及,網絡在為廣大網民提供豐富資訊服務的同時,也促進了網絡問政的發(fā)展,從而在政府與網民之間架起了一座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橋梁,為網民之間搭建了一個相互了解、相互溝通的平臺。值得欣喜的是,在“網絡問政”已漸成趨勢的情況下,現在有不少地方把“網絡問政”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網絡問政,是當前政府部門了解民情、匯聚民智,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重要渠道和必然要求。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即時性尤其是權利的平等性,為百姓參與對公共事務管理營造和拓展了新的公共空間、途徑與方式,使以往在傳統(tǒng)大眾傳媒無法實現的個人表達和言論自由得到展現,并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網絡監(jiān)督模式。
應該說,現在網民參與“網絡問政”的熱情日趨升溫,無疑在促進政府的良政和善治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要實現“網絡問政”良性深入發(fā)展,漸入佳境,除了政府應積極建立、健全公民參與的監(jiān)督機制,不斷增強公民的參與、監(jiān)督能力,形成一個官民互動的合作網絡外,還要克服網絡表達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確?!熬W絡問政”在規(guī)范化軌道上健康發(fā)展。
毋庸置疑,網絡問政最終落腳點就是網下落實。這就需要政府探索建立一套成熟的考評機制,將網絡問政納入規(guī)范化軌道。目前,政府機關和政府官員能否真心實意地傾聽和尊重網絡民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這帶有某種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假如缺乏硬性約束和懲戒措施,對網絡問政落實進程缺乏問責,只有上文,沒有下文,自然也就無所謂壓力,就會造成網民訴求依然得不到有效保障。
有鑒于此,對于“網絡問政”中收到的意見和建議,政府部門如何對待、如何使用,答復情況如何,問題解決得怎么樣,都應當有明確的問責標準。對于網民們反映的問題,要進行認真梳理分析,提出明確的辦理時限,采取切實措施,認真抓好落實,力求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取信于民。同時,形成長效機制,切實推進在網上網下與市民百姓的互動溝通,努力推動網絡問政的持久化、常態(tài)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