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代市長陳吉寧在市第十五屆人代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將完善網上政務服務大廳功能,推進跨層級、跨部門信息互認共享,提升網絡終端、移動終端和自助服務終端辦事服務能力,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和企業(yè)少跑腿,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目前的技術,政務網絡的建設標準,理論上說,應該具備了群眾接受政務服務像“網購”一樣的條件。這個問題上的“最后一公里”,更多的并不是政務網絡本身的制約,而是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理念問題。
有些地方和部門早已開通了網絡政務服務,公民和組織辦理行政審批等事務,只要進入相關部門的官網就能被受理,相關資料也是網傳,而不必像原來那樣跑到政府機關,或是只需去一次、交給一個窗口,就可以回去等待。這就和“網購”差不多了。但這種“網購政務”目前實際上還處在試行階段,而更多的地區(qū)和部門連試行都沒開始。輿論常有質疑,地方政府既然都已經斥巨資完成了政務網絡建設,為什么不能充分發(fā)揮網絡辦公的優(yōu)勢,還讓我們跑來跑去、在窗口排隊等候?
政務網絡功能沒有得到充分應用,是一個原因,但真正的原因其實是官方不重視。而官方對網絡政務的重視度與公眾期待之間的差距,主要是因為激勵不足——缺少有效的公眾監(jiān)督,導致政府部門缺少因監(jiān)督而產生的動力。
要實現(xiàn)群眾到政府部門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現(xiàn)在的政務服務為什么沒能自然實現(xiàn)網購一樣方便?政務服務和網購經營的差別在哪里?很簡單,后者因為利益的緣故,而產生了方便顧客的動力。除了利益的激勵,顧客監(jiān)督也激勵著平臺和經營者不敢懈??;顧客的好評,可以讓經營者穩(wěn)穩(wěn)當當,而一個差評,就可能給經營者帶來不小的損失;如果差評很多,經營者會面臨關門的危險。
政務服務要實現(xiàn)網購那樣的便捷和效率與貼心,必須同步打造和網購一樣的激勵環(huán)境,政務網也要為公眾開通“好評差評”功能,公眾監(jiān)督政府部門、提意見、投訴舉報以及表揚,要像網購時打“好評”“差評”那樣方便,各部門、領導和工作人員都能感受到“差評”“好評”的激勵,也就有了把政務服務辦成“網購”一樣的壓力和動力。比如,該開通的網絡功能、服務通道肯定會積極開通、充分利用;能通過部門間主動溝通獲取的信息和資料,肯定不會讓群眾跑腿、開這證明那證明。否則,如果群眾投訴門檻很高,有些問題得媒體曝光才會引起上級重視,才會產生“差評”效應,想讓政務服務像“網購”,就不好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