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wǎng)輿情監(jiān)測室日前推出的全國首份“地級市新聞辦微博實力榜單”顯示,有多個省份未開通地級市政府新聞辦官方認證微博,22%此類微博粉絲眾多卻“長眠不醒”。
官方微博是政府職能部門發(fā)布政情、傾聽民聲、了解民情、與民互動的一個新興窗口,通過微博可以獲取民情民意,并同時讓群眾了解政府的工作,對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本應是為民服務的平臺,現(xiàn)如今竟落到無人問津的境地。
近幾年,在公共新聞事件中,網(wǎng)絡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社會監(jiān)督作用。因此,在網(wǎng)絡熱潮的推動下,官方微博紅極一時,大小政府部門都開設了政務微博,但最終多“長眠不醒”淪為擺設。除此之外,許多官微內容陳舊,很少更新,有的官微則是長達兩年無人問津。也難怪這樣的“政務公開”只能落得個百姓棄之、官府自厭的下場。
泱泱民意,豈可輕拂。通過微博的形式與百姓進行信息溝通的確是個好的方法,但這種與民溝通的形式能不能長久,能不能真正解決百姓問題,能不能真正起到信息互動,能不能堅持辦好才是重點。官微不只是一種“形式”,更應該是一種責任。如果政府在開設微博之初就只為圖個新鮮,那新鮮過后,官微又該何去何從呢?不僅起不到根本作用,反而像許多政府部門網(wǎng)站一樣,起初信心倍滿,搞得有聲有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新鮮消退,最終成了擺設。
事實上,“長眠不醒”的官微不僅聽不進去百姓的觀點和建議,而且對待問題還不予解決、不予回答、不予解惑,官話連篇缺乏誠意。那么,在筆者看來,如此官微不發(fā)“威”的形式主義還不如不搞,不僅讓百姓空歡喜,而且也在無形中損害了政府形象,讓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尷尬。盡管以多種形式構建多種與民溝通平臺是好事,樹立政府形象也更顯親民,但是,這種交流溝通渠是建立在政府誠意和信心之上的,如果政府只是一味的圖個新鮮,沒有將工作堅持下去,那么溝通渠道就只能是個形式擺設。
其實,政府部門開通微博的初衷是好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政府開“微”卻不發(fā)“威”,那將置政府的威信于何地呢?百姓們不希望政府部門微博只是圖一時新鮮的擺設,成了騙民心樹形象撈取政績的幌子。因此,筆者希望各地政府部門在開通微博的同時,更要真正的將微博事業(yè)做好,讓官微起到應有的作用,真正做到與民溝通交流,替百姓辦實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