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突如其來,政府和新聞媒體都是倉促應戰(zhàn)。
面對突然降臨的災難,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緊急啟動應急預案,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和非凡的動員能力,有力、有序、有效地領導著抗震救災。政府更以前所未有的信息公開,在全世界面前展現(xiàn)出自信、高效、人道和責任,贏得了人民的信任,也使一向在人權、體制等方面對中國指責不休的西方輿論,突然沉寂下來。
政府信息的公開,一直是中國新聞人的企盼和呼吁。但是,在政府前所未有的信息公開中,在媒體以前所未有地對這場災害的不間斷報道中,我們既看到了中國新聞人的敬業(yè)、拼搏和巨大能力,也看到了一些媒體從業(yè)人員,包括一些主流媒體的從業(yè)人員職業(yè)素養(yǎng)的不足。
提高我們對國際輿論的影響力,是中央和人民對新聞媒體的要求。但是,如果我們看不到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的不足,不去努力提高自己,克服這些不足,那么,即使政府信息高度公開,我們也難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因此,我們不僅需要總結這次地震報道的成功經(jīng)驗,更需要對政府信息公開后媒體職業(yè)素養(yǎng)不足的問題,進行反思和探討,以求將今后的報道做得更好。
快速反應
汶川大地震報道,我們媒體的快速反應,值得稱道。
地震發(fā)生不久,很多媒體就迅速調(diào)集人員,趕往災區(qū)。很多電視廣播媒體立即改變節(jié)目安排,集中報道災情。中央電視臺、四川電視臺等更開始了對汶川地震24小時不間斷報道,及時發(fā)布災情和其他信息。
盡管災區(qū)面積很廣,又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區(qū),不斷的余震及地震造成的滑坡、塌陷,更加重了進入災區(qū)的難度。但是,不少記者不畏艱險,徒步進入災區(qū)。新華社隨部隊行動的記者更是在第一時間抵達一些重災區(qū),發(fā)出關于震中映秀鎮(zhèn)、汶川縣城等地的災情消息,這是很了不起的。
除了立即組織起有效的救災報道,除了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災區(qū)進行現(xiàn)場報道,媒體的快速反應,還表現(xiàn)在對廣大群眾關心的問題能夠及時做出回應。
地震之初,人們牽腸掛肚的是傷亡情況,是搜救的進展。對此,媒體緊緊跟蹤在廢墟中忙碌的救援人員,跟蹤搶救傷員的醫(yī)護人員,跟蹤去深山區(qū)尋找受困百姓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并以最短的時間發(fā)回了大量有關報道。
嚴重的震情撼動了億萬中國人的心。所有的人都希望為災區(qū)人民做些什么。媒體對中國社會各界自覺自發(fā)踴躍獻血、捐錢、捐物支援災區(qū)的義舉,不僅及時報道,而且提供有關捐助渠道的信息。
隨著救災第一階段的搜救工作告一段落,安置災民、救災物資及款項的去向、災區(qū)衛(wèi)生防疫、重建家園等,成為公眾關心的新的熱點。對這些,媒體也都及時給予報道。
可以說,在政府信息公開以后,媒體的快速反應至關重要。這種快速反應,不僅在于保證了新聞的時效,更表現(xiàn)在對公眾關心問題的及時回應。因為,媒體作為政府和公眾之間的紐帶和橋梁,上令下達和下情上達的溝通本就是職責所在。如果媒體對公眾關心的問題不能及時做出反應,甚至刻意回避,那就勢必脫離群眾,其結果,非但會喪失媒體的威信,也會影響政府的威信。
這次地震后,政府信息前所未有的公開,不僅表現(xiàn)在政府及時發(fā)布信息,也表現(xiàn)在政府對西方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開放。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一個同主流媒體競爭的擂臺。這是在網(wǎng)絡時代避免不了的競爭。在以往的一些新聞事件中,我們的主流新聞媒體沒有報道或者沒有及時報道的事情,很多人仍會通過西方媒體或網(wǎng)絡獲知。而這次中國主流媒體在地震報道中的快速反應,可以說贏回了自己的尊嚴和公眾的信任。
仍有盲點
我們媒體的快速反應可圈可點,但是仍然有不少盲點。
主要表現(xiàn)在對一些容易形成國際話題的問題,缺乏必要的敏感。
比如,美聯(lián)社一篇題為“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引起額外痛苦”的報道,說地震死難者多為學生,其中很多是獨生子女。我們雖然無法判定美聯(lián)社發(fā)這樣的報道是否有不懷好意的成分,但是計劃生育政策歷來是西方輿論攻擊我們的一個議題。大概是由于災情的嚴重和抗震救災的緊急形勢,這個問題沒有被渲染起來,然而這不等于它就過去了。我們不能指望西方社會對我們的敵意會因為這次地震而永久消除。這類問題,猶如定時炸彈,一旦機緣來臨還會引爆。而正是在這樣的問題上,才特別需要我們對國際輿論加以影響和引導。其實,這個問題是可以做一些文章的。一是震區(qū)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并不實行所謂的“獨生子女”政策。二是這場天災并不單是襲擊獨生子女家庭,很多家庭幾個子女都遇難了,不能說誰的痛苦更甚,更不能將痛苦歸咎于政策。三是國家和社會對受災家庭都做出了保障承諾——這一點媒體有不少報道,但缺乏與這種國際輿論的關聯(lián),顯得針對性不夠強。
再比如,對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特殊需求,我們似乎重視不夠,或者說,報道不夠細致。按理說,這場災難是全國各民族的災難,是全體人民的災難,而不是某個民族某個地方的災難??墒?,畢竟有些少數(shù)民族有其特殊的習慣,我們不能因為抗震救災緊急而忽視他們的習慣。而這類問題很容易引起國際的關注。像災區(qū)有沒有穆斯林社區(qū)?大量的救災物資中,有沒有特別照顧穆斯林的清真食品?清真寺的損毀情況如何,災民安置點有沒有考慮他們做禮拜的問題?這方面的報道,看到的很少。而如果媒體注意到這一點,無疑更會給中國的形象加分。
這些問題,既具有很強的國際性,也是不少中國老百姓非常關心的問題。以往的經(jīng)驗證明,越是我們不夠敏感或者刻意回避的話題,境外媒體就越要大肆炒作。我們的媒體只有在這樣的問題上給予更多的關注,發(fā)出更多的聲音,才能夠在影響國際輿論方面掌握更大的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