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基本實現(xiàn)了“村村通電話、鄉(xiāng)鄉(xiāng)能上網”,但真正的農村信息化程度還很低,您認為形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馬繼華:中國農村這幾年變化很大,農村信息化在政府和運營商等多方努力下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和很多其他方面的新農村建設一樣,基礎設施很容易實現(xiàn),但實際應用到位真正發(fā)揮作用卻比較難。
首先,農民的收入提高有限,消費能力不足,大多數地區(qū)還遠沒有達到“家家買電腦、人人用手機”的實力,即使有一部分消費支出也會首先考慮添置或換代家電、住房改造和必要的生產性投入,手機還可以排在前面,電腦恐怕要靠后;其次,因年輕人進城打工和學成后留城等因素,留守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老人、婦女和小孩占據相當比例,對于信息化的應用仍有知識上的門檻,即使有信息化設備使用起來也不充分,而且對信息化會形成一定的心理排斥,阻礙了農村信息化的普及;再次,農村信息化的內容相對缺乏,沒有充分的滿足農民需要的內容,會制約信息化的正常發(fā)展;還有,地方政府在政策扶持和引導方面做得還不到位,新農村建設更多是重視改變村容村貌,信息化建設的內容沒得到應有的重視。
?。?)有人提出“信息化田園”概念,就是要結合電腦、網絡、信息“三下鄉(xiāng)”來提高農村信息化程度,您對這一提法有何評價,在信息化田園上需要重點做好哪些工作?
馬繼華:“信息化田園”是個好事,很多地方也有比較成功的案例,電腦、網絡、信息結合起來一定會比單一的推廣更容易被接受,這種“捆綁服務”應該是推廣農村信息化的好方法。
但是,我覺得現(xiàn)在這種電腦、網絡、信息“三下鄉(xiāng)”的結合還不夠,應該形成更緊密的合作,讓電腦企業(yè)、運營商、政府以及農業(yè)相關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等更好的形成拳頭產品,形成適合農村特點和符合農民需求的好產品,同時滿足不同農村各層次人群的不同需要。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低成本的推進,讓農民“用得起電腦、上的起網絡、用得上內容”,總之,“信息田園”不是簡單的合并到一起,而是應該發(fā)揮整體的優(yōu)勢,“1+1>2”,提供更物美價廉的產品和服務。
還有,要抓好信息化的普及宣傳和教育培養(yǎng),讓農民認識到信息化的好處,,也讓農民掌握基礎的電腦操作技能、信息搜索、發(fā)布、使用方式,切切實實的從內心歡迎信息化、在行動上支持信息化,只有讓農民有足夠的應用能力才能談得上信息化的普及。
?。?)目前多數地區(qū)農村仍停留在“有市場沒應用”階段,存在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島,一些地區(qū)開始將“網絡、資源、服務”進行整合開發(fā),您有何看法和建議?
馬繼華:中國農村本來就是“群落化”特點,與外界溝通有限,造成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所以天然就具有“信息孤島”特征,所以,整合信息資源既是推進農村信息化的目標也是發(fā)展農村信息化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