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聞說,江蘇淮安要建中國首座南北地理標志園,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園內南北地理分界標志雕塑——“紅橋”。該雕塑利用歷史遺存老橋墩修建,中心為一個地球狀的標志物,按暖冷色調分為南北半球,橋面也以此為界分為紅藍兩色,寓意地球上的南北氣候特征。

  乍看此消息,第一反應就是“有這個必要么?”果然,留意一下網(wǎng)絡民意,大家的感觀都差不多。新浪網(wǎng)的網(wǎng)絡調查顯示,逾八成網(wǎng)民認為該建筑“勞民傷財”、“不該建”;而留言的網(wǎng)民不是譏之為“花錢買面子”、“嘩眾取寵”,就是以“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作評。網(wǎng)民們在表達自己的反感時,唾沫橫飛,毫不吝惜詞匯,極盡諷刺之能事,這恐怕是項目主事者始料不及的。

  本來,所謂“南北地理分界標志園”只是一個主題公園,要不是“南北分界”這樣的噱頭,輿論也不會給予特別的關注。然而,主辦者卻偏偏要著意強調這樣的“看點”,以達到提升形象和名氣的目的——用當?shù)叵嚓P人士的話說,就是“想結合城市特點建設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雕塑標志,將其打造成淮安的一張新的城市名片和旅游景點”。如此一來,人們自然想到此類工程的通病,也即財政亂花錢,作表面文章,而實際的社會效益卻微乎其微。

  事實上,一個主題公園營造什么樣的看點——新穎也好濫俗也罷,本身無關緊要,關鍵的是整個規(guī)劃的公益性如何,需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民眾的反應怎么樣。如果“南北地理標志園”能夠以較為合理的代價,為民眾提供休閑娛樂的便利,較好地實現(xiàn)公共利益,贏得民意的認可,那么修建這么一個工程亦無不可。很多網(wǎng)友批評該工程以“南北分界”為主題是“吃飽了撐的”,表面上看,這是對主題的選擇憤憤不已、不屑一顧,但實際上卻是他們本能地意識到,這樣的工程又是一個亂決策、亂花錢的例子。相關的新聞報道沒有反映該工程的決策過程,因而人們無從知曉民意是否得到了尊重和采納。而這一點,恰恰就給民眾的質疑和反感埋下了伏筆,因為不少先例告訴人們,很多光鮮的“重大”工程往往是不經(jīng)民意認可和民主決策而由個別領導“拍腦袋”決定的,最后都成為無用而奢侈的擺設。

  此外,近幾年來,一些地方為求知名度和經(jīng)濟增長點,投下大量財政資金,或者創(chuàng)造個什么“全國第一”,或者搶著營造“名人故里”,花招百出,卻多半是勞民傷財?shù)臄」P。這方面教訓太多,民眾早已培養(yǎng)起警覺,因而對五花八門的工程心存疑慮。

  所以,“中國南北分界標志”工程令人反感,不只在于噱頭的無聊,更是因為其中可能非常缺乏公益性和民意基礎。如果工程的主辦者要消除人們的厭惡,恐怕得在公益性和民意認可上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jù)。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