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15年底,新浪微博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達15.2萬個,年發(fā)博量達2.5億,閱讀量達1117億。與政務微博快速發(fā)展形成反差的,則是良莠不齊的現(xiàn)狀。不常更新的“僵尸賬號”、自說自話的“官腔賬號”、不負責任的“應付賬號”,成為遭網友詬病的三大短板。近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提出政務公開要讓群眾“看得懂、聽得懂、能監(jiān)督、好參與”。
 
  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信息交互和傳播變得異常方便。刷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已經成為民眾的日常行為。自201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后,各級黨政機關相繼開通官方微博平臺。然而就目前情況看官方機構試水政務微博,但并未形成規(guī)模,且后續(xù)管理缺失,個別賬號甚至被盜號,被不法分子披著官博的名稱發(fā)布廣告信息。不僅沒有起到政務公開的作用,反而使政府公信力丟分。也有些微博未被盜號,但發(fā)布的微博只是偶爾更新領導動態(tài),沒有太多實質內容,且基本不回復群眾所關心的問題,完全失去了建立微博平臺的意義。
 
  深化政務公開不僅僅指的是有官方微博賬號,更重要的是利用好微博平臺加強與民眾的溝通,解決民眾的問題,真正發(fā)揮政務公開的作用。各級黨政機關的官方微博建設與維護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那么如何才能使官方微博更“接民情”、“接地氣”呢?
 
  一是要加強管理維護、完善管理團隊,配備人員專職維護,官方微博決不能僅僅完成表面的數(shù)字任務,要真正利用好這一“接地氣”的與民互動形式,真正解決問題,傳達信息。同時要拒絕官氣十足、胡言亂語、不合時宜的打官腔,面對基層群眾要說“聽得懂”的話、辦群眾切身關注的事情。二是要加強黨政機關內部對新媒體知識的普及,增加危機應對培訓。新媒體有消息傳播迅速性和群眾基礎的復雜性、廣泛性,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微博這一快速傳播信息和意見的渠道,面對大量群眾或留言或吐槽時要學會應對方法,積極利用言語的引導作用,不能采取注銷微博或干脆關閉評論等粗暴的手法,如此做法會有傷官方的公信力。三是要完善監(jiān)督,健全機制。真正將民之所急民之所需放在首位,如損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行為一定要問責。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黨政機關的官媒更要發(fā)揮新媒體的正能量,“接民情”、“接地氣”,利用微博平臺政務公開,建設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