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后幾張公款出游賬單的曝光,隨著溫州市的輕描淡寫和張家港的竭力否認,一堆偶然遺失的、見不得陽光的賬單引發(fā)的輿論沖擊波,正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雖然戲劇性的開頭很像一部反腐大片,但現實遠沒有反腐劇那么充滿懸念和富有戲劇沖突,僅有了一個戲劇化的開頭,就迅速被政治陋習和官場慣性拖回庸常的現實。那個撿到賬單并將之公之于眾的、網名為“魑魅魍魎”的小人物并沒能創(chuàng)造歷史,公款出游并未因他掀起的波瀾而受到多大影響,只不過給他們增加了 “一定保管好清單”的教訓——但他的名字將被寫進歷史,被當作公民楷模寫進2008年的新聞史,寫進中國人的公共意識不斷啟蒙和成熟的公民史。

  “魑魅魍魎”接受《中國青年報》獨家專訪時說了很多,他說自己當初舉報的原初想法是:“不能讓一輩子交的個稅被考察團糟蹋了”,他說之所以選擇舉報“是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公理和正義”,他說“灰色地帶長期得不到陽光照耀,就會變成人們習以為常的黑色地帶,不能對這個視而不見,對那個視而不見”,他說“如果歷史都是大人物創(chuàng)造的,那歷史一定會很蒼白,總要有些小人物來做些事情”——這些讓人振聾發(fā)聵的聲音,不僅是一個網民慷慨激昂的個人表達,更是一個公民宣示自身價值觀和道德訴求的公民宣言。

  這個小人物用他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么叫真正的公民精神,教我們如何做一個真正的現代公民。

  2008年快要過去了,已經有人將這一年定位為中國的 “公民元年”,因為這多災多難、多大事多難事的一年,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日益成熟的公民精神。提到公民精神,公眾會迅速想起汶川大地震中那許多無私奉獻的志愿者,想到北京奧運時鳥巢中那許多贏得世界贊許的笑臉,想起奧運圣火傳遞風波中年輕人理性的愛國表達——認為這些大事件中年輕人的表現,充分彰顯中國公民意識的成長和公民社會的崛起。說實話,其實相比這些大事件、大舞臺上的公民品質展現,我更關注日常生活中以小人物身份出現的公民,沒有外在刺激,沒有喧囂,沒有關注,沒有表演,沒有概念化,那是一種更本真、更接近原始定義的公民。他不僅是在承擔一種對國家和社會的義務、責任,更是在積極的行動中主張一種政治權利。

  從他接受采訪時的言說可以看出,這個公民深深地愛著這個國家,心中充滿陽光,所以他才選擇了這樣一種方式曝光了賬單。他對這個社會上許多丑惡的腐敗現象深惡痛絕,但沒有因此變成一個只會匿名在網絡上宣泄情緒的“憤青”,沒有成為一個處處憤世嫉俗的政治冷漠者,甚至一個非理性的反社會者,而是對社會的制度變革充滿樂觀期待,相信社會上還有正義和公理,想著盡自己的力量推進社會的點滴進步。

  最可貴的不是他那種堅定的納稅人權利意識,而在于他的行動。他并不悲觀地認為體制的惰性能阻礙一切,沒有用流行的思維把一切罪惡都歸咎于體制,而是相信公民行動對融化堅冰的能動作用;他沒有停留在高談闊論和豪言壯語的清談中,而是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他沒有流于 “看不慣腐敗”的消極情緒中,或流于廉價的道德口水,而是采取積極行動向腐敗宣戰(zhàn);他也沒有任何極端、非理性之舉,而是把一切行動都置于法律框架之內,沒有渲染,沒有炒作,沒有那種制造轟動效應的狂歡,謹慎地拿出了確鑿的證據,一步步地致力于推進問題的解決——這些公民品質,都是我們這些公民非常缺乏的,也是一個社會的繁榮和進步不可或缺的。

  貢斯當在他的《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中說過:古代自由的危險在于,由于人們僅僅考慮維護他們在社會權力中的份額,他們可能會輕視個人權利與享受的價值。現代自由的危險在于,由于我們沉湎于享受個人的獨立以及追求各自的利益,我們可能過分容易地放棄分享政治權力的權利。也許我們的社會就存在著后一種危險——在政治冷漠中失去公民的權利美德,而公民“魑魅魍魎”則為我們做出了表率。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