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已明確把以農民問題為核心的農業(yè)問題和農村問題的解決作為農村信息化的主要目標,把農民作為信息化的主要服務對象。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信息化工程也是圍繞著農民的需要來展開的,充分體現了信息化為農民服務的宗旨。開展農村信息化應該是一場以農民為主體的草根運動,在農村信息化的推進過程中,農民在生產方面的需求對信息化建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細分農民需求
在移動終端市場與業(yè)務創(chuàng)新論壇上,中國移動廣東公司肇慶分公司副總經理吳良表示,“要做好信息化服務首先要了解農民需求,同時把農民需求進行細分,這才是農村信息化最根本的基礎。”企業(yè)在開拓市場時主要看重客戶需求,同樣,農村在建立信息化過程中了解農民需求顯得尤為重要。那么,農民究竟有哪些需求?農民最關心的又是什么?
中國農業(yè)部信息中心網站運行處處長張魁林向記者表示:“在農村市場調查中不難發(fā)現,農民最關心的是種養(yǎng)殖生產,因為生產環(huán)節(jié)對他們來說時間會比較長、風險會比較大;同時,農民還比較關注市場價格、供求動態(tài)等信息;此外,農民還希望得到專家的指點,比如要怎樣預防家畜發(fā)病、國家對農業(yè)生產有哪些相應的補貼等等。”地處北京懷柔喇叭溝門鄉(xiāng)西府村的村民彭光海告訴記者,“我們養(yǎng)殖木耳的技術很多都是通過12316熱線和互聯網得到的。”
在以往生產過程中,農民獲得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沒有信息資源就談不上信息化建設。2008年10月12日,在第十七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農村信息化進程被提上議程。張魁林認為政府的重視非常重要,“國務院對農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視由來已久,各個部門均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如相關政策的出臺、建設工程的實施、咨詢服務的開拓等。”
調動農民積極性
把農民作為信息化的主要服務對象,同時提高他們的自身素質和技能,這樣才能使廣大農民主動參與到信息化建設的隊伍中來。但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呢?張魁林對此表示,“目前,農業(yè)部建立的全國統一服務熱線是12316,這個熱線能將農業(yè)咨詢和農村投訴等信息綜合起來,這對提高農民的積極性是毋庸置疑的。”農民彭光海在談及自己撥打熱線電話時興奮地說道,“家里的豬瘦了很多,很讓人著急,幸虧有了12316,經過專家咨詢后才明白,豬是肚子里面有蟲子,需要打針吃藥,對癥下藥讓我省了很多錢。”
農民希望打聽到更多的市場價格和行情預測,為此,農業(yè)專家要以接聽農民電話作為第一手材料,綜合農產品的國際與國內、期貨與現貨價格;綜合糧食、油料、畜牧業(yè)等方面的企業(yè)動態(tài);綜合國家金融、經濟政策等信息,并進行加工整理分析后方能給農民提出建議。12316熱線專家組組長梁琦在談及服務熱線時指出了農村熱線開通的重要性,“農民進入市場就好比在大海中游泳,但卻沒有穿救生衣,風險隨時存在。只要有好的服務政策,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就會提高。”
其中,12316提供的政策咨詢主要包括稅費政策、勞務輸出、計劃生育、土地政策、醫(yī)療衛(wèi)生、養(yǎng)老保險、法律法規(guī)等。對于農村公益事業(yè)建設而言,農民需要了解自籌資金多少才算合理,各項補貼究竟有哪些,有沒有被截流等。
農業(yè)專家張偉光向記者介紹說,“過去農民了解政策法規(guī)主要是通過媒體、宣傳材料等,都是泛泛而談的,比較宏觀,沒有具體到各個案例。自12316熱線開通后,農民與專家進行了點對點的交流溝通,化解了很多矛盾,給農民日后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有了效益,農民的參與度也自然提高了。”
2008年,12316熱線又忙碌了一年,全國共有20個省份開通了此熱線,農民咨詢電話超過220萬個,平均每天6000個以上。熱線的開通受到各地農民的好評,這既是出于專家的信任與依賴,也是農民緊隨時代步伐、積極參與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體現。
對此,張魁林滿懷信心地對記者傳達著這樣的信息,“我們的目標就是把12316發(fā)展到能像12315消費者投訴舉報電話那樣家喻戶曉,切切實實地為廣大農民朋友帶來利益和效果,讓他們的自身素質在使用咨詢電話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尋求創(chuàng)新之路
在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相關工程和項目的建設,特別是要走創(chuàng)新之路,充分發(fā)揮農民的自主學習意識,從主觀性上實現突破,信息時代的到來也讓許多農民深深體會到了互聯網的魅力。2009年1月6日,中國網民文化節(jié)啟動典禮迎來了一位特殊的網民代表,他就是浙江省三門縣六敖鎮(zhèn)繁榮村的一位普通農民丁可飛。
2006年3月,三門縣被浙江省委正式列為遠程教育試點縣,全縣511個行政村配備了電腦、電視機,并接上了寬帶、建立了遠程教育點。2007年3月,三門縣開設了全國首個農民博客網站“新農民博客村”,從而引發(fā)了眾多的農村種植大戶和個體工商戶登陸該網站開博,利用互聯網尋找商機、推銷產品等。作為遠程教育試點的管理員,丁可飛第一個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可飛饅頭,至此一博成名。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三門縣掀起了學習遠程教育、學習互聯網技術的熱潮。
IT評論家林龍認為,“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新,它能主動喚醒農民的信息化意識。”農業(yè)部相關人士也對此表示:“如果農民能夠持之以恒地維護自己的博客,不斷地充實內容,相信將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但他們首先要面對的是如何提高計算機操作技能和計算機維護等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給予更大的幫助和支持。”
在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案例中,云南的數字鄉(xiāng)村也著實吸引了記者的眼球。記者在登陸云南新農村建設信息網站時,看到了數字鄉(xiāng)村工程試點所在地—華寧縣華溪鎮(zhèn)西沙井村的大量文字、圖片及視頻,全面展示了當地的村容村貌,如農房、校舍、衛(wèi)生室、主導產業(yè)等。同時,西沙井村村民對農村政策、扶貧資金、合作醫(yī)療報銷等的意見和建議也在該網站上一目了然。
對此,云南省委書記白恩培表示,“數字鄉(xiāng)村工程是云南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主要是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幫助決策層及時了解和掌握基層的情況,并作為制定政策和進行若干決策的重要依據。計劃到2010年,云南省所有鄉(xiāng)鎮(zhèn)將普遍建立信息服務站,實現互聯網、廣播、電視村村通,實現信息服務進村入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