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微博是政府機構及其公務人員因公共事務而開設的微博。自2011年“中國政務微博元年”起,經過短短兩年的發(fā)展,政務微博已迅速發(fā)展成為政務公開和網絡問政的重要平臺。而微博“前浪”還未降溫,“后浪”微信又緊隨而來。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一種全新的溝通交流方式。同樣作為官民溝通的全新平臺,兩者之間有著怎樣的優(yōu)劣勢,本文將對此做一個簡要分析。
一、正面價值的探討
政府微博可以促進行政職能轉變
電子政務在推動行政管理職能由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微博的興起為這一進程提供了技術保證,公民對政治的關注和參與程度也加深了政府微博的發(fā)展。微博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草根性很快發(fā)展成為公眾表達意見和監(jiān)督政府決策的重要平臺,而政府也積極響應微博時代的來臨,提高自身行政管理水平,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政府親民形象。政府微博可以促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監(jiān)督權和參與權,政府微博可以改變政府的施政理念,體現以人為本,政府微博可以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減少決策失誤,同時政府微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公務人員的行政效率,公文水平。
部門官員齊上陣,親和幽默來溝通
我國政務微博的主體由黨政部門和黨政官員兩個部分組成。這種傳播主體的構成,打破了以往政務傳播中主體的模糊性和嚴肅性,顯得親切平等。作為政務微博傳播主體的部門和官員們,利用微博可以征集民意、問政于民、傾聽民聲。為了貼合微博人際傳播的特點,開設政務微博的部門和官員們往往采用親和幽默的方式和網民進行溝通,這種溝通方式拉近了政府機構與公眾的距離。在良好溝通的基礎上,政務微博能為政府機構、工作人員提供更多免費的“智囊團”。
碎片化表達方式,網絡體活潑用語
在海量的政務微博信息面前,我們可以發(fā)現碎片化的表達方式給傳播主體帶來了很大挑戰(zhàn)。在140個字限制下的微博內容,觀點雜亂、數量巨大,這就要求政務部門需要成了一套專門的政務微博管理體系來進行管理。此外,和傳統(tǒng)媒體發(fā)布的政務信息不同,政務微博的信息發(fā)布往往采取活潑的網絡體用語,淘寶體、咆哮體等另類的言語表達層出不窮。如外交部新聞司公共外交辦公室開設的政務微博“外交小靈通”就以一則淘寶體的招聘啟事贏得了眾多關注目光,體現了極高的親和度。
裂變與集群共存
我國政務微博有著獨特的集群性特征。集群性是指一個地區(qū)的各部門紛紛開設政務微博,最終建立起了該地區(qū)的“微博群”,形成了政務微博的集群效應。突出代表有“成都發(fā)布”、“天津發(fā)布”等政務微博群。這些政務微博形成的微博群能夠實現相互轉發(fā),達到良性互動,擴大傳播的影響力。
政務微信形式新穎,采用圖片、音頻等多種方式
微博和微信的誕生,豐富了網絡問政的方式,微信更是采用音頻的方式與公眾交流互動,拉近了政府與百姓的距離。微信發(fā)言,固然需要大眾化一點,甚至可能需要適當幽默一些或“萌”一點。那樣會顯得更親近,更貼切,能夠在網民中得到更好的傳播,同時也有助于其他官方信息的傳播。太刻板、打官腔,顯然不會有“粉絲”。
有助于提升政務信息的輻射力
目前,微信用戶已達3億,并繼續(xù)保持快速增長。隨著微信進一步聯通用戶手機通訊錄、朋友網、QQ好友(群)、位置社交(附近的人)等人際關系圈,未來的微信將可能成為用戶最為重要的“手中的名片集裝箱”“可移動的信息中心”“有價值的溝通工具”,并由此相互鏈接而形成無數個密集分布的圈子網絡。政府開通政務微信,對拓展新的用戶人群,提高政務信息受眾面具有積極的意義。
提升政務信息傳送的有效性
不同于微博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政務微信信息發(fā)布具有用戶導向的精確性功能。這些信息必將比其他渠道更有個性,獲得公眾的認同和網絡輿論的認可度也會更高。對培養(yǎng)一批優(yōu)質用戶塑造穩(wěn)定用戶,提升政府賬號的公信力具有促進作用。此外,微信的優(yōu)勢還在于參與的熟人圈更多。在突發(fā)事件中,基于“優(yōu)先關心身邊人”的人性特性,相關信息在熟人圈子之間傳播將比在公共平臺更為迅捷;同時,基于圈子本身相互的“高信任感”,觀點整合時間更短,將加速“態(tài)度同步”過渡到“行為協(xié)同”,并直接作用于現實行為。反過來也一樣,哪怕政府信息的投送只抵達某圈子某名成員,通過該成員二次轉播,同樣具有快速阻止不實信息傳播與不良情緒蔓延的正導向功能。[page] 二、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多用于信息發(fā)布,政民互動未能做到有問必答
目前從開通的政務微博、微信來看,大部分均只是作為一個政府信息公開的發(fā)布平臺,還未形成一個問政渠道體系。而且,投信的問題比較雜,未能分類給不同的部門,對問題的歸類存在一個很大的弊端。
政務微博命名混亂
政務微博命名總的來說處于自由、無序、隨心所欲的狀態(tài),只要不重名即可通過審核,各微博運營商也基本上不加以規(guī)范、限制。有以機構名稱全稱命名的,有以簡稱命名的,有以地方名稱加地方特點命名的,有的政務微博名稱與機構名稱沒有明顯的相關性。政務微博名稱混亂不利于用戶識別,真實性、權威性大打折扣,用戶無法查詢和搜索,不利于政務微博的推廣和宣傳。
政務微博的建立處于無序狀態(tài)
無序狀態(tài)表現為如下方面:一是建與不建的問題。中國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約束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是否一定要建立政務微博。建立政務微博的政府機構和公務人員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一般與本部門的工作性質及其工作人員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有密切關系。二是政務微博注冊時,所選擇的門戶網站處于無序狀態(tài)。中國公開向用戶提供微博注冊服務的門戶網站已有80多家。政務微博在哪一個網站上都可以注冊,沒有限制。然而各個網站的微博是相互獨立的,如騰訊網上的微博用戶只能與騰訊網上的用戶進行各種信息聯通,與其他網站上的微博用戶是物理隔離的,無法實現政務微博向全體網民服務。而一個部門的分支部門在不同的網站上注冊政務微博,不利于政務微博的互聯互通,不利于各部門信息的共享,更不利于統(tǒng)一管理和統(tǒng)一地對外提供服務。
政務微博缺乏運行機制
政務微博運行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沒有法律、紀律對其運行加以約束和限制。其主要表現一是信息發(fā)布不及時,信息發(fā)布數量不均。二是對用戶提出的評論、意見和建議不能及時有效地回復和解決。三是互動功能不足,沒有充分利用微博的各種交互工具來完成應有的功能。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政務微博沒有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和評價機制,就無法向廣大用戶提供及時、可靠的服務,同時也不利于政務微博的健康發(fā)展。
政務微博缺少必要的營銷手段
缺少營銷理念的后果是政務微博的粉絲數和關注對象不足、發(fā)帖數量不足。發(fā)帖數量包括原創(chuàng)發(fā)帖、轉發(fā)發(fā)帖和評價發(fā)帖等。發(fā)帖數量不足,將會直接導致內容更新不及時,信息量不足,從而造成已有粉絲自然流失。客觀地說,一般情況和條件下,政務微博粉絲數的多少不是至關重要的,政務微博不能以追求粉絲數為終極目的。然而粉絲數越多,影響力越大是不爭的事實。當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政府需要在第一時間播報事態(tài)發(fā)展情況,粉絲數的多少至關重要。粉絲數越多,政府的聲音傳達越迅速,有利于爭取主動權,是防止流言和謠言的最好辦法。
沒有專人維護,存在“僵尸”微信現象
官方微信少數“冒泡”,而多數“潛水”,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微信狀態(tài)。潛水的官員和官方主動放棄了交流的機會,放棄了微信發(fā)聲的話語權,而使微信這個輿論場常常出現一邊倒的取向:無論做什么,官方和官員永遠挨罵,質疑是在作秀和批評官方的聲音永遠占著主流和上風。
微友不夠500個,認證被卡
政務微信這一網絡問政新平臺的加速發(fā)展態(tài)勢日益明顯。然而,苦于“500個微友才能認證”的限制,不少已開通的政務微信遲遲未能“轉正”,尷尬前行之余,被冒名發(fā)布的風險漸顯。
政務機構你不開,造假者便替你開
近日有媒體報道,微信上流傳多個查詢違章記錄的賬號,已被上海、天津、南京等多地警方相繼否認是官方開設,更有網友報料稱該類微信賬號的目的就是騙取公眾的牌照和發(fā)動機號,有可能借此進行進一步詐騙和制作假證套牌。政務微信的背景招牌,具有先天性的公信力基礎和吸引關注以獲取用戶的資源優(yōu)勢,因此,虛假信息對政務微信的發(fā)展已然形成倒逼之勢。
小結
網絡時代,政府部門通過開辦微博、微信來傳遞權威聲音、服務人民群眾已經成為一種工作需要。能夠打破圍墻置身于百姓間,這是政府部門主動貼近群眾的進步表現,老百姓也積極通過新政務平臺廣泛參與議政同樣值得鼓勵。但網民的構成元素也將會更加復雜,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提問、不同的思想,政務微博、微信是否能夠處理好這些問題,還需進一步的考驗。希望政務微博、微信作為開放性的問政方式,能在形式上“回應”民眾訴求,更重要的是切實改進作風,積極解決群眾困難,把作用真正發(fā)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