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論成為公民素質主試驗場之一

  7月16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了《第2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該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3.38億,超過1/4的中國人都上網。與以往相比,農村網民、高收入網民的數(shù)量都有所增長,網民的組成更加貼近現(xiàn)實社會結構。

  3.38億網民,或許還不能說代表中國公民,因為大多數(shù)公民、尤其是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農民較少上網。報告顯示,在7億多農村居民中僅有9565萬人上網。但從調查看,網民卻是代表中國公民中社會參與熱情最高的一群。更重要的是,網絡是當前最便捷最普及的社會溝通方式之一,任何人想?yún)⑴c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都無法忽略網絡這個陣地。

  良好的公民素質是實現(xiàn)社會善治的必要條件,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提高公民素質,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無疑是對公民素質的深層次關注。

  提高公民素質,不僅要通過教育、學習來灌輸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知識,更要通過大量實踐來形成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即需要一個“試驗場”。一般來說,這樣的實踐主要通過基層社區(qū)和民間組織進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進基層社區(qū)自治和民間組織發(fā)展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不能適應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需求不斷提高的現(xiàn)實,突出的問題在于,城市社區(qū)主要是協(xié)助政府開展工作,而不是自主進行公共事務管理;民間組織的發(fā)展仍存在較大的制度瓶頸,其規(guī)模和能力都較為弱小。

  網絡的迅猛發(fā)展正好彌補了現(xiàn)實中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不足。除了技術的優(yōu)勢,網絡的匿名性、大眾性也促使網民參與社會管理的熱情高漲。在網絡上,社會公共性話題、事件總會引起迅速、強烈的反響,并能通過討論給出明確的意見,乃至影響社會現(xiàn)實。從近年來的網絡輿論熱點話題看,無論是華南虎造假事件、杭州飆車案,還是鄧玉嬌事件、高考民族身份造假事件,涉及政府公信力建設、社會道德建設、教育公平等重大社會公共事務,而網民在輿論風暴中所追求的目標,正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梢哉f,網絡、尤其是網絡輿論,已經成為公民素質提高的主要試驗場之一。

  網絡輿論要將公民素質引向何方值得關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網絡輿論正是一塊公民素質的試金石。網民在網絡輿論的討論中,不僅彰顯了公平正義等公民素質,而且有時候討論的話題會直接指向公民素質本身。7月9日晚,甘肅蘭州市一位老人在小區(qū)門口看到一些司機無視斑馬線行人安全,屢屢闖紅燈,遂進行勸阻,卻無人理睬。老人一氣之下拿起磚頭砸向闖紅燈的車輛,一連砸了十幾輛,引來大量群眾圍觀。這一事件迅速引起網絡輿論強烈反響,網絡輿論最終指向了司機群體中大量存在的漠視生命的公民道德素質問題。這樣的討論,顯然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公民素質建設。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