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寧夏頻道8月25日電 帶著粵字頭、鄂字頭和寧字頭的大型冷藏車在路邊一字排開,有的農民往車上傳送芹菜,有的將芹菜碼好再放上一層冰塊,這是記者在“苦甲天下”的寧夏固原市原州區(qū)頭營鎮(zhèn)馬園村看到的場景。
“我們自從前年在互聯網上做成了第一筆生意后就一發(fā)不可收拾,只要我們發(fā)布信息,各路客商就紛紛前來收購,今年的芹菜更是不愁賣,從網上得知信息的廣州、武漢客商是絡繹不絕,”馬園村村支書皮學亮接受記者采訪時上說。
馬園村共有住戶720戶3500口人位于固原市原州區(qū)以北15公里處,沈家河水庫下游,灌溉條件優(yōu)越,逐漸成了當地有名的蔬菜基地,可惜近年來因為信息不暢,生產的瓜果蔬菜外銷不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寧夏電信公司在全區(qū)推廣農村信息化建設工程時,將馬園村作為農村信息化示范點建立村級門戶網站,利用門戶網站匯集“三農呼叫中心”、總機WEB平臺,短信平臺,并通過村務管理、農產品信息發(fā)布、網上訂購等功能模塊,引導村部向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過渡,大大增強了門戶網站的實用性。
只有初中文化的馬園村青年婦女張曉霞,經常在網上參加遠程教育培訓班,不僅學到了溫棚種植、養(yǎng)殖技術,還通過網絡銷售產品,今年上半年蔬菜和養(yǎng)殖收入就達兩萬元;李世虎通過網絡找到了許多村民幫家里鏟芹菜,還將芹菜賣到了廣東和湖北。
眼下,“網絡成了農民致富的好幫手”在馬園村已經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全村720戶農民中有300多部固定電話和近200部手機,人均年純收入也從過去的800到1000元增加到了現在的3000多元。
皮學亮告訴記者,為了方便菜農和客商,村領導班子還兼職做了蔬菜代辦經紀人,通過網絡和現代通訊工具為農民們聯絡客源和供貨信息,使村民們有針對性地選擇菜種,并且讓當地的蔬菜按質定價,不隨意哄抬菜價,在客戶中間樹立“誠信品牌”。發(fā)達的信息網絡不僅打通了山里人和外界的聯系,更開拓了村民們的思想,他們不再伸手向政府要出路,而是把眼光轉向市場,根據市場需求配制致富的“金鑰匙”。
寧夏電信公司副總經理薛敬進說,馬園村利用現代化網絡,不僅使當地的“紅梅”杏以每公斤6元的價格出售,而且使全村的胡蘿卜和芹菜找到了銷路。如今在原州區(qū)193個農村信息服務點上,像這樣通過互聯網發(fā)布信息銷售農產品的事例比比皆是。農村信息化建設讓農民享受到了網絡傳遞信息的快捷與便利,為原州區(qū)群眾提供致富信息5800條。
